四川資中重龍酒廠盤石酒,刀郎是那里人

1,刀郎是那里人

小王說的是啊 西海情歌每個版本的都是一個人獨唱的呀原唱刀郎版是沒有女聲伴唱的或許樓主說的是,哪個女子翻唱過吧估計不錯的話你應該說的是 玉薩版西海情歌吧

刀郎是那里人

2,內江的歷史沿革

據(jù)史料記載,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qū))是一個開發(fā)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遠古時期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qū)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fā)較早。據(jù)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qū)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歷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于古蜀,巴兩國,由于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系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qū)人民同周王朝的聯(lián)系。春秋時期出生于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shù)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zhèn)了。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并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lián)系的通道。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qū)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fā)。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tǒng)一。后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fā)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后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zhèn)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qū)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xiàn)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fā)展時期。據(jù)《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shù)以百計的漢墓發(fā)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jiān)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制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度A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shù),家家有焉,一郡豐沃?!表樀塾澜ㄎ迥辏ü?30年)修筑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lián)系。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yè)和冶煉、制陶、井鹽、建材、建筑等手工業(yè)都已發(fā)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里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兩晉南北朝時期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么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fā)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jù)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jù),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zhàn)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蕩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后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業(yè)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zhèn)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膹U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qū),終于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飽經戰(zhàn)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qū),終于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wěn)定發(fā)展局面,并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布于今內江市各區(qū)、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shù)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qū)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五代前后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后,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xù)發(fā)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岳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里制作的陶瓷、建材制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筑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shù)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岳縣,在宋代就出現(xiàn)進士262名。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筑鐵峰城,據(jù)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xiàn)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元明清時期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zhàn)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jù)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岳(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fā),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fā)展。到隆慶、萬歷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岳、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1567]新置)等8縣(州)的區(qū)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yè)和以冶煉、采掘、土陶、制鹽、制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yè)又發(fā)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yè)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歷六年[1578]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于統(tǒng)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fā)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zhàn)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zhàn)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xù)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陜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蘇。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fā)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yè)和制糖等手工業(yè)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并稱為全國三大糖業(yè)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fā),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干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qū)的主要物資集散地。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這一地區(qū)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fā)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民國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tǒng)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zhàn)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zhàn)和四川軍閥防區(qū)割據(jù)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zhàn)禍連綿。僅內江縣因占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征收就預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蕩。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xiàn)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民國24年(1935)川政統(tǒng)一,今內江市各區(qū)、市、縣分隸于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zhàn),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qū)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fā)展了燃料酒精制造業(yè),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于抗戰(zhàn)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fā)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zhàn)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杰出代表??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新中國時期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qū),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qū)為地區(qū)。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qū)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qū)。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qū),與市中區(qū)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qū)。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岳、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qū)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qū)。內江市轄市中區(qū)、東興區(qū)、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qū)。

內江的歷史沿革

3,四川內江的歷史

內江概況 內江市(又名甜城)位于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市位于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里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里匯合,公路密度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公里,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是川東重鎮(zhèn)、四川省規(guī)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萬公頃?,F(xiàn)轄市中區(qū)、東興區(qū)、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qū)、87個鎮(zhèn)、24個鄉(xiāng),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425.05萬人。 [編輯本段]內江歷史沿革 據(jù)史料記載,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qū))是一個開發(fā)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qū)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fā)較早。據(jù)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qū)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歷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于古蜀,巴兩國,由于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系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qū)人民同周王朝的聯(lián)系。春秋時期出生于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shù)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zhèn)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并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lián)系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qū)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fā)。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tǒng)一。后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fā)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后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zhèn)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qū)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xiàn)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fā)展時期。據(jù)《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shù)以百計的漢墓發(fā)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jiān)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制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度A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shù),家家有焉,一郡豐沃?!表樀塾澜ㄎ迥辏ü?30年)修筑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lián)系。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yè)和冶煉、制陶、井鹽、建材、建筑等手工業(yè)都已發(fā)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里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么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fā)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jù)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jù),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zhàn)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蕩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后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業(yè)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zhèn)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qū),終于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飽經戰(zhàn)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qū),終于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wěn)定發(fā)展局面,并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布于今內江市各區(qū)、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shù)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qū)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后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后,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xù)發(fā)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岳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里制作的陶瓷、建材制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筑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shù)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岳縣,在宋代就出現(xiàn)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筑鐵峰城,據(jù)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xiàn)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zhàn)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jù)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岳(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fā),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fā)展。到隆慶、萬歷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岳、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1567]新置)等8縣(州)的區(qū)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yè)和以冶煉、采掘、土陶、制鹽、制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yè)又發(fā)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yè)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歷六年[1578]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于統(tǒng)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fā)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zhàn)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zhàn)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xù)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陜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蘇。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fā)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yè)和制糖等手工業(yè)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并稱為全國三大糖業(yè)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fā),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干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qū)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這一地區(qū)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fā)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tǒng)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zhàn)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zhàn)和四川軍閥防區(qū)割據(jù)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zhàn)禍連綿。僅內江縣因占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征收就預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蕩。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xiàn)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tǒng)一,今內江市各區(qū)、市、縣分隸于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zhàn),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qū)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fā)展了燃料酒精制造業(yè),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于抗戰(zhàn)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fā)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zhàn)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杰出代表。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新中國時期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 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qū),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qū)為地區(qū)。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qū)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qū)。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qū),與市中區(qū)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qū)。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岳、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qū)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qū)?,F(xiàn)內江市轄市中區(qū)、東興區(qū)、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qū),總面積5386平方公里。

四川內江的歷史

熱文